低血壓

    收縮壓低於90mmHg,舒張壓低於60mmHg,可能有低血壓。
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並沒有針對低血壓制訂標準值。一般來說,正常的收縮壓應介於90至140毫米汞柱(mm/Hg)之間,舒張壓則需介於60至90毫米汞柱之間,但臨床醫學認為成人收縮壓低於90mmHg,或舒張壓低於60mmHg,就可能有低血壓的問題。
主要症狀:心悸、頭暈、嗜睡、虛弱、臉色蒼白等
造成低血壓原因
低容積性低血壓:低血壓可能與水份攝取過少導致脫水或大量出血有關!低血壓最常見原因是低容積性,如水份攝取過少導致脫水或大量出血。所以,當患者為女性且血壓較低,有可能正是月經期間,因為出血量較大容易導致低血壓。
心臟功能不良:心臟機能缺損或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,如果心臟功能不好,打出去的血壓可能就比較低。此種情形則需治療心臟疾病。高風險群包括:心臟機能缺損、心血管疾病病史者。
姿勢性低血壓(姿態性低血壓):是指因為突然的姿勢改變引起的低血壓現象,如本來姿勢是躺著或蹲著,突然快速地站起來所引起;因為姿勢突然改變,血液來不及打到腦部,而出現頭暈低血壓現象。
貧血或內分泌失調疾病:如地中海貧血或內分泌失調疾病,如甲狀腺荷爾蒙分泌不足,也可能導致低血壓。
其他疾病:肺栓塞、心肌梗塞、愛迪生氏症、心律不整等疾病,也有可能造成低血壓。因此,若有低血壓,還是建議進行更詳細的檢查,以免延誤治療。血液流失多或紅血球的破壞增加者,常見於創傷或大手術後。血球壽命不及120天就自行溶解破壞,常見於脾臟機能亢進症、感染、蠶豆症、免疫性疾病或其他血液疾病。
治療方式
有低血壓的人,除了飲食之外,也可以從生活中的運動、習慣等部分改善或避免症狀發生,包括:
運動:低血壓的人應該規律運動,促進血液循環,如健走、慢跑。

規律生活:日本醫學博士井上修二認為,早睡早起、一日準時吃三餐等好習慣,能有效預防低血壓。
注意容易引起低血壓症狀的情境: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容易引起姿態性低血壓,這時謹記一些動作的準則,可以避免發生頭昏等危險情況。例如:
早上起床:不要立刻站起來,先從躺著的姿勢慢慢坐起身,稍微靜坐等待一下,再慢慢站起來、注意身體的穩定,站定之後也稍停片刻,等身體穩定再開始活動。半夜上廁所:一樣注意「緩慢、穩定」的重點,尤其是身體比較虛弱、力氣不足或容易跌倒的人,例如老年人等族群,在進行動作的時候更要動作放慢,如廁的時候可以用手扶著牆壁,避免低血壓造成頭昏等症狀而造成跌倒風險。
長時間站立:低血壓的人如果站太久,可能會因流入腦部的血液變少,而引起頭暈的症狀,因此有低血壓困擾的人要避免站著的時間過長。

文章出處: 早安健康 新聞中心黃雅芬、張承宇20180926